• 网页客服,欢迎咨询
    重回革命老区 寻觅“思德精神”
    2011-03-22 08:57:48 910
  • 收藏
  • 管理

        仪陇县思德乡是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的家乡。3月15日,我来到南充边远乡之一的思德乡采访。思德场镇坐落在海拔600多米的禹台山上。据《仪陇县志》记载,清同治时在这里设六合场,1940年建六合乡。1967年,为纪念张思德,仪陇县按有关报批程序,正式将六合乡更名为思德乡。
         去世67年 追思者年年不断

         在思德乡党委书记胡修富的办公室,一本装潢精美、内容丰富的《张思德传》,引起了我的注意。据介绍,来自北京的军旅作家陈惠芳曾到思德乡,考证和挖掘张思德的成长足迹,在这里深入走访了一个多月。

         “被毛主席誉为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共产主义战士张思德,虽然牺牲了67年,但国家和人民至今没有忘记他,每年都有人来到这里,缅怀张思德。”胡修富说,2009年,张思德被评定为“为新中国成立作出杰出贡献的英雄模范人物”。

         据悉,2004年,为纪念毛泽东发表《为人民服务》60周年,张思德生前所在的部队,特邀请胡修富等人前往北京参加纪念活动。那一次经历,让胡修富这位来自张思德诞生地的“父母官”终生难忘,并大开眼界:著名的三军仪仗队就出自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,部队不仅为张思德塑造了高大逼真的铜像,还建起了面积200多平方米的张思德陈列室。张思德生前所在部队一直用张思德精神教育和激励官兵。

         场镇“文保” 彰显张思德伟大母亲

         “目前,思德场镇还保留有两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:张思德养母刘光友的墓和旧居。”在乡干部带领下,我参观了这两处文物。

         张思德养母刘光友的墓碑,在绿树掩映中,显得庄严肃穆。而刘光友旧居则是建于民国时期的土木结构的两间平房。石碑上记录着刘光友的事迹:张思德生下才7个月,母亲就连病带累离开了人间。临死前,她把张思德托付给了他的叔叔张行忠和婶娘刘光友收养。刘光友于1933年12月在六合场亲自送别了加入中国工农红军的张思德。

         新中国成立后,刘光友才得知张思德已牺牲。“为人民服务”是毛主席对张思德短暂而光辉一生的褒扬,从此张思德的姓名和张思德精神传遍大江南北。

         参加红军 张思德从韩家湾起步

         沿着一条平坦、蜿蜒的水泥路,我来到张思德诞生地――思德乡韩家湾村。村主任张孝义告诉我,在各级党委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扶持下,如今宽敞明亮的砖瓦房和小洋楼,代替了昔日低矮潮湿的茅草房,全村250多户农民的人居环境得到了明显改善,家家户户吃上了干净卫生的自来水。

         在张思德诞生地,我看到他曾经住过的地方,是两间64平方米土木结构的平房,经过修缮,房间仍有古老的陈色,院坝外面石碑上刻有“四川省文物保护单位”。

         张思德的同姓长辈张行明住在这里,负责这里的安全和卫生。他告诉我,“张思德17岁参加红军后,就再也没有回过家乡。”1915年4月21日,张思德出生了。他的母亲产后得病,没有奶水喂孩子,只好从穷苦乡亲那里讨得一点谷米,捣碎后熬成糊糊喂他。母亲望着这个出生在谷雨时节,用谷米糊糊喂养的孩子,给他取名“谷娃子 ”。

         “他从小就心地善良,助人为乐。”村主任张孝义说,至今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,还传诵着张思德的义举。他曾在河里救起过因为玩耍不慎溺水的同龄人赖仕华。赖仕华在去世前,还念念不忘他的救命恩人张思德。

         “思德精神”激励后人

         “张思德精神的核心价值,就是共产党人的宗旨,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。”胡修富说,地处深丘、发展滞后的思德乡,更需要干部带领群众,弘扬思德精神,艰苦奋斗,无私奉献。

         近年,思德乡开展了“学思德精神,改变家乡面貌”的活动,乡党委、政府主要领导每年每人都要结对帮扶3户贫困户,一般干部每年每人帮扶一家贫困户。该乡确立了养猪、养兔富民产业,先后有97户贫困户摆脱贫困。修通了与边远镇瓦子镇接壤的11.3公里断头路。打井300多口,解决了9个村的人畜饮水问题。

         据悉,该乡思德小学的“思德教育”在本学期开始启动。该校将“思德教育”作为发展内涵,教会学生“善思立德”。

     

     



    上一页:没有了 下一页:春分已致 仪陇却迎来“倒春寒”
    全部评论(0)
    请选择要切换的马甲: